投入很多时很难停止或转方向的心理原因

本文已影响1.17W人 

实际上,如果理性地想想就会意识到,不论如何,付出的钱已是“覆水难收”,既定事实难以更改,与其继续忍受,不如放弃另寻有趣的事情。然而人们却像面对“鸡肋”一样难以割舍,让自己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投入很多时很难停止或转方向的心理原因

付出总会期待回报

现实生活中的沉没成本效应比比皆是。比如说在感情方面,有些人对自己现在的男(女)朋友不太满意,两个人的感情有一些明显的问题或者矛盾,当事人也在犹豫,是继续维系关系,还是分手呢?如果难以决断的话,脑海中往往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我已经和他(她)相处这么久、投入这么多了,是不是应该继续下去,等待一个结果呢?考虑分手的情侣可能会转念一想,我们的关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他(她)其实也挺好的;中标的人可能努力说服自己,赢得的战利品还是物有所值的;而企业可能忽略潜在的风险,认为被怀疑的问题不过是小题大做,进而继续投入。人们宁愿改变想法,也不愿意改变行为,在沉没成本的基础上继续追加投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损失的背后是更大的损失

心理学家们为沉没成本效应提供了一个解释。原来,与获得和已经拥有的东西相比,人们更在意的是损失。其实,早在1759年,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描述过一个有趣的现象:状况由好变坏时,人们所承受的痛苦,比由坏变好时体会到的欢乐多。而1979年,两位科学家kahneman和tversky用实验证实,损失和获益产生的心理效用并不相同,比如在赌博游戏中,如果实验者描述游戏赢得50美元或输掉50美元的概率均为50%的话,对参与实验被试来讲基本没有什么吸引力,被试普遍都不愿意参加游戏,因为赢50美元的心理效用小于输掉50美元,虽然金钱数额相同,但被试心理感受更像是自己赔了,而不是不赔不赚。可见,人们对失去机会和损失的感受更加强烈。

已经投入的成本之所以会影响之后的行为抉择,正在于人们十分重视损失,努力回避损失。而不考虑沉没成本做决定就如同承认了损失,这在心理上往往是很难承受的,人们觉得“输不起”。与改变行为相比,人们宁愿维持现状,所谓人都有惯性和惰性,很多时候,只有在改变带来的获益远远高于维持现状,或者维持现状将超出忍耐极限时,才会做出符合现实情况和理性的决策。

如何避免沉没成本效应

既然过多关注沉没成本会将我们引入歧途,那么如何来修复这个心理机制的bug,避免不良影响呢?

我们应当把视线从沉没成本上移开,变换视角考虑此时此地的处境,并以自己为出发点。

比如2009年美国西北大学的几位管理行为学家以ebay网拍卖活动为例,总结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并建议说,买家要尽量忽略沉没成本,尤其不要被一开始报价很低的商品诱惑而不断出价提高价码。应当对商品本身的价值进行调查,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衡量自己的预算,想清楚自己愿意出多少钱,觉得这个东西值多少钱。而不是把注意力都放在“我已经关注了好久,得不到就太亏了”等想法上。

以此类推,如果在维持关系还是分手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的话,你可以问自己:抛却和这个人做了多年男女朋友的事实,一切从零开始抉择,你是否还想和这个人在一起?他(她)身上有哪些你喜欢和欣赏的特点或品质,又有哪些行为是你不能接受的?这个人是否适合你?抛开沉没成本不考虑,事情是否会变得明朗一些呢?

不过话说回来,沉没成本效应可以避免,沉没成本往往不可避免,付出一些代价,才能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不被沉没成本效应左右,积极调整、主动适应变化,反思失败的教训,方是解决之道。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