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全文翻译

本文已影响2.59W人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全文翻译1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③,先生馔④;曾是以为孝乎⑤?”

【注释】

①色难.有两种解释,一说孝子侍奉父母,以做到和颜悦色为难;一说难在承望、理解父母的脸色。今从前解。

②弟子:年轻的子弟。

③食:食物。

④先生:与“弟子”相对,指长辈。馔:吃喝。

⑤曾:副词,竟然的意思。

【翻译】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解读】

孝敬父母要和颜悦色

孔子强调真正的孝应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爱:而这一章,他则强调行孝应当在表情上做到和颜悦色。从整体上看,这一章是对前一章的扩充,对孝道的阐述也因此完整清晰起来。

这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是“色难”,其意思是指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想要长期保持着和颜悦色的状态很难。大家都知道,凡事都可以勉强,唯有面色不大容易伪装,因为人的神情是由心理决定的。只有对自己父母有着深切笃定的孝心,才会由衷地表现出愉悦和婉的神色。所以说,若能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着和悦的神色,就能算作真孝顺了。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再加上日常事务烦扰,有时心情会很坏。这个时候,见到父母,态度不一定会好,脸色也不一定好看。当然,这并不是内心不孝。但话又说回来,即便你孝心再大,父母整天看着你烦躁不安的神情,看着你喜怒无常的脸色,恐怕也难以感受到你的孝心,心中自然也高兴不起来。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全文翻译
  

这样,你的一片孝心就会打折扣,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孔子认为,若是真心孝顺父母,不仅应对父母心存敬爱,态度恭敬和脸色的和悦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对于性格急躁、反复多变的人尤为重要。当父母看到你的不安和烦躁,可能会认为你对他们不耐烦,心中怎么会高兴起来。

如果他们对你有着深刻的了解,不认为你不孝,则会认为你遇到了大麻烦,自然会对你忧心不已,也不会快乐。因此,孔子的这个观点还提醒我们,在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最好不要去见父母,如果不可避免,应尽量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轻松和悦神情出现在父母面前,这样才能让他们安心愉悦。

另外,孔子还特别强调,若父兄有事,做子弟的帮忙代劳,为人子弟者有好的酒菜,请父兄先来享用,这些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并不能作为判断孝顺与否的标准。在前文中,子游向孔子请教何为孝道,夫子告诉孝在于内心的敬爱,而到了子夏请教孝道时,夫子则告诉他孝的关键在外形上和悦。

子游与子夏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在侍奉父母这方面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孔子此言也是怕他们对父母的敬爱之心不够恳切,才会有此种说法警示他们,让他们明白侍奉父母除了敬养于内,还应表现于外,不让父母亲有疑,才是真孝。

【名家解读】

儒学是从“孝悌”观念出发来施行社会教化的。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可以说是发自本性的自然之爱,人在父母养育下长大,也自然产生对父母的爱敬之心。儒家昭示这种爱敬之心,显发之,扩充之,强化之,使之形成一种根深柢固的观念和情感

道德规范要求是自觉的、长久有效的信念,如果少时灌输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长成即抛置脑后,那就是教化的失败。因而儒学始终抓住“孝”的观念,把它贯彻于人的一生。

“孝”的观念牢固确立,可以帮助其他道德规范的确立,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所遗,寄托着父母的殷殷期望,因而自爱自重,不辱没父母,也就理所应当成为“孝”的准绳。如果人们说,亏得某人生了这样的儿子,这就可谓大孝。反之,如果“事君不忠”、“莅官不敬”、“朋友不信”、“战阵无勇”等等,为父母带来恶名,那就不能称作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全文翻译2

《色难》什么意思|注释|译文|翻译

子夏问孝。①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②(《论语》)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②色难(nán):色,和颜悦色;难,困难,难以做到。先生:年长的`男人,这里指父母。馔(zhuàn):饭食。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全文翻译 第2张
  

【译文】学生子夏问,怎样做才算孝?孔子答道:“对父母做到始终和颜悦色,比较难。如果仅仅有事情的时候,去帮父母做;有酒肉饭食了,给父母吃,你认为那就是孝了吗?”

【评说】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面对苦难,谁都难以做到天天笑脸相迎。人是一种表情丰富的情绪化的动物,面对生活中的诸多无常,难免喜、怒、哀、乐形于色;但是多给家人一些笑脸,尤其是对年迈又体弱多病的父母,多多“喜形于色”,这将是我们做儿女的最宝贵的孝行。

行孝积福,行孝得乐啊!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全文翻译3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陈昌文解读《论语》

子夏也去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说,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去劳动,你去干了,不要让你的父母,老师去干。

就比如,孔子曾经想就救鲁国的一个军事上的灾难,想自己去别的国家游说这件事,子贡知道了,子贡就去做了,没让老师去干这件事。

这就是服其劳。

有酒食,先生馔。

意思是,有什么好吃的,比如,吃饭的时候,先让长者,父母,老师去吃。

而不是自己跟长辈一起吃,也不是抢着吃。

这难道就是孝吗?

显然这不是孝。

那么真正的孝是什么?

其实就是色难。

还是态度问题。跟上一句的:“不敬何以别乎?”遥相呼应。

你虽然帮长者做了事情,但是你脸色不好看,不情愿,这其实给长者内心压力了。

你虽然让长者先吃好食物,但是,看到长者吃的时候,不高兴,这就不是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全文翻译 第3张
  

比如,有一个父亲,一直教育自己的儿子要学“孔融让梨”。

要先把水果让给客人吃,先把大的苹果让给别人。要先谦让一番。

这个小孩子在家里吃水果的时候,都是挑一个大的,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吃吗?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知道小孩子在学“孔融让梨”,就谦让一番,说我们不吃,你吃吧。

能把这个行为学到就行了。

有一次,这个家庭来了一个客人。

这个小孩子就飞快的'跑去挑了一个最大的苹果,让给这客人吃。

这客人就把这个水果拿过来吃了。

这时候,这个小孩子就感觉非常不高兴,甚至愤怒了,哇哇大哭。

因为,以前的套路不是这样的,以前家里的套路是挑一个大水果,这个水果拿去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里谦让一番,然后最终,这个最大,最好的是自己吃,而且还受到一番表扬。

但今天这个客人,明显不是这个套路。居然直接吃了,还没表扬他,于是他脸色自然不好看。

这种行为,就不是孝。

其实我们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假装虚伪一番,心理面是不愿意干活的,也不愿意让别人吃好的。

真正的孝,必须做到愉悦,愉快,你就是特别愿意帮 长者干事,也打心底里让长者先吃好东西。

如果你做这些事情不愉快,即便是你为长者做了一些事,其实是给长者带去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当然是不孝。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