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认知特征

本文已影响7.25K人 

学前儿童的认知特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意识的提升,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那么你知道学前儿童的认知特征吗,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学前儿童的认知特征1

一、想象力丰富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二、容易受父母影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学前儿童的认知特征

学龄前儿童学习特点:

1、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为其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使孩子们通过直接体验和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2、又如,根据学龄前儿童情感不稳定的特点,家长和幼儿教师可以以理解、耐心和坚定的态度,引导儿童进行大量的社会学习和实践。

3、总之,学龄前儿童的变化是飞速的,并且是有规律的。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运用适当的方法,为孩子的发展作好相应的准备。

学前儿童的认知特征2

父母应知道,儿童的认识能力具有哪些特点:

1、从感觉和知觉来看,三、四岁的儿童还不能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观察,他们感知的是事物的外表,喜欢观察具。体的、突出的、鲜明的东西。只有到了五、六岁的时候,才逐渐具有目的性:才能逐步地按照预定的任务和成人的要求,有意地进行感知和观察活动。

2、学前儿童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形成。有人曾经作过这样的实验:带小班和大班的幼儿到动物园去观察“狼和狐狸”。老师先向幼儿提出了观察任务,要他们注意狼和狐狸在外形上有那些区别。刚到动物园的时候,由于周围有许多吸引孩子兴趣的动物,许多孩子立刻把注意集中到喜欢嘻戏的猴子身上,无意中忘掉了观察“狼和狐狸”的任务。虽经老师重复提出要求,小班儿童仍不理会,不愿离开猴笼,大班儿童在老师的引导下,比较能够控制自己,有意地把注意转移到观察“狼和狐狸”身上,继续执行原定的观察任务。

3、学前儿童的记忆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和无意性。凡是与儿童生活有直接联系的、印象鲜明、能引起儿童兴趣的具体事物,他们就容易记住。如儿童过生日,过“六·一”节等。单纯以记忆作为一种专门的有目的的活动,他们就感到有困难,特别是小班儿童的困难更大。例如,要小班儿童复述《披着羊皮的狼》的故事,多数儿童都感到记不住,讲不出来。这是因为老师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儿童不能有意地集中听,有的在玩手巾,有的在牵衣角或是看别的东西。心理学研究说明,凡是要记住什么事情,必需先要注意那个事情。记忆是永远离不开注意的。小班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随意集中,当然就记不住所听的故事。中班和大班的儿童情况就不同了。他们能逐步地做到有意地记。例如老师在讲“披着羊皮的狼”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就听得很认真,基本上能够把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复述出来。学前儿童的机械记忆比较强,而意义记忆则比较差。例如,三、四岁的儿童能背诵毛主席诗词五、六首,五、六岁的儿童能背诵唐诗十多首。尽管他们对这些诗词的内容和意义还不理解,但是,只要通过多次练习就能记得住。如要他讲出这些诗词的内容和意义那就感到困难了。

4、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正在发展。学前儿童的无意想象表现在主题多变化。例如小班儿童在绘画时,一会儿画一个人,一会儿又画一匹马,在小马上偶尔加上一些阴影线条,就可能变成蝴蝶了。小班儿童的想象有时与现实分不清,如玩“猫捉老鼠”的游戏时,扮演“猫”的小朋友常常把扮演“老鼠”的小朋友的手咬出血了。这个阶段儿童的想象还具有特殊的夸大性。他们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例如一个幼儿画一头奶牛,他把牛的奶头画得比牛头还要大。这时幼儿的想象并不指向于一定的目的,而是以想象过程本身为满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想象的,有意性才逐渐增加,并能服从一定的目的.。例如大班儿童玩“开汽车”的游戏时,他们的想象是围绕主题进行的。先是用凳子、椅子等搭成“汽车”,驾驶室在前头,车厢在后头,然后分配角色,有的当司机,有的当售票员,有的当乘客等等,这些想象都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

学前儿童的认知特征 第2张

学前儿童的想象主要是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才开始发展。小班儿童的再造想象基本上是模仿成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动作,如切菜、做饭等。大班儿童想象的创造性有了显著的增加,他们能把过去接触过的事物在大脑里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例如在复述童话故事的时候,不是一句一句地重复,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和丰富故事的某些情节。

5、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初步的抽象概括性。具体形象是对摆在他们面前的,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具体事物才能进行思维。例如在游戏中玩玩具时,做作业观察图片时,他们才能进行思维。幼儿初期这个特点体现得更为明显。随着儿童知识范围的扩大,经验的增多,语言的发展,中、大班儿童也能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够掌握一些实物的概念和数的概念,并能用概念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例如说:“黄昏是天快黑了,傍晚也是天快黑了,所以黄昏也就是傍晚”。这是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儿童初步逻辑思维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他们喜欢提问题。四五岁的儿童特别好问“为什么树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太阳为什么发光发热”、“星星怎么晚上才看得见”、“河里的水为什么不停地流”等等,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儿童能提出这些问题,是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发生了认识的兴趣,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具体表现。正确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

6、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首先是口头语言有了蓬蓬勃勃的发展。儿童是从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从语言的习惯上逐渐学会掌握一定的语法结构的。三岁左右的儿童能使用简单句与周围的人进行交谈。四岁的儿童除使用简单句以外,还可使用复合句。五、六岁的儿童不仅使用复合句的数量增加,复合句的结构也变得更复杂,联合句、主从复合句的各种类型都有出现。儿童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快发展起来。但学前初期的语言还带有很大的情境性,说话缺乏条理,东一句西一句,要用许多手势和表情来帮助,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在正确的教育下,连贯语言在大班儿童中才逐渐取得支配地位。控个学前阶段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就是由情景性向连贯性逐步过渡的。

学前期儿童的内部言语开始产生。内部言语是一种无声的、简单的、压缩的言语。它是在对话言语,也就是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抽象逻辑思维,与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有更多的联系。所以内部言语的产生,是儿童言语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前儿童还能初步掌握一些书面语言。对四、五岁的儿童可以开始进行汉语拼音和识字教学。有的儿童经过四个多月的训练,学会了汉语拼音,能读、会写一百多个独体字和二十几个合体字,能背诵十几首唐诗,会做20以内的加减法。不少事例说明,大班儿童完全有可能掌握初步的书面语言。

学前儿童的认知特征3

儿童学习欲望、学习能力最强的一个阶段,应该是学龄前。很多复杂的事物,它们能够将其分辨的清清楚楚,不管是大的椅子还是小的桌子,孩子都不会搞混淆;最难以把握的语言,也能够非常娴熟地加以运用,除了不会书写之外,语言中那非常细腻的情感,都能拿捏的非常到位,在表达思维方面一点也不比成人逊色。

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征:

一、是采取整体感知的方式来加以学习。

一个物品进入到了孩子的视野,引发了他的好奇,他会采取多种方式来了解这一物品的属性,用手触摸,感受它的温度和柔软程度;用眼睛观察,了解它的色泽并进行比较;用牙齿去咬,品味它的味道和硬度;把它拿在手里,体会他的重量和质感;将它推送出去或者扔到地方,观察它和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时的表现……孩子不厌其烦地用多种感官一次次进行探索和尝试,直到全面了解了该物品各方面的属性。孩子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他非常注意聆听自己所处的环境里发出的各种声音,并加以辨认,跟他有长时间接触的父母以及其他亲人的声音自然也是最先熟悉的。在聆听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努力地尝试说话,从呀呀学语开始到能够比较清晰地发出“爸”“妈”的单音,再到能够讲出最简单的句子来,他在说话的时候,也在聆听周边人们对他发出的声音的反馈,成人表现出来的欣喜、赞扬、鼓励等话语会给孩子极大的鼓舞,让他明白在类似的情境中说出这样的话语是得体的。慢慢地,他感受到的经验越来越多,语言的表达也越来越丰富。

二、是凭借图像来开展想象,尝试认识世界。

学龄前的儿童,他们整个人就像一只眼睛,把周围世界中所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变成一幅幅的图像记录下来,逐渐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他所看到的一切,他所感受到的各种事物,都会被他如实地记录下来。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愤怒的父亲,那么孩子的血液中就会流淌着易怒的细胞,他生长的环境是怎样的,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成人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方式,决定了孩子一生是否健康,以及他的发展趋向。绘本在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绘本可以给孩子提供“图画讲述的故事”,可以给家长提供“文字讲述的故事”,当家长和孩子开展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又可以引申出“文字和图画结合所产生的新故事”,孩子的想象力、学习欲望就在这其中逐渐建立起来了。

了解儿童的上述两个认知特征,对我们的教育、对引导孩子的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

儿童进入学校学习,对他们来说将面临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儿子特有的认知特征与学校倡导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巨大差异。

学前儿童的认知特征 第3张

如前所述,学龄前的儿童主要采用整体感知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但孩子一走进学校,其思维方式就有了很大的变化,要从综合的、整体感知的认知方式转变为分析的、分科学习的方式。还是拿语言学习为例,孩子们学习母语,采取的是整体感知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基本的笔画和标点符号,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而英语的学习正好相反,主要采用分析的方法,首先从单个的字母开始,再到基本的句式、语法等。除却英语学习缺乏应用场景等因素,先入为主的母语学习方式,也会给后续的英语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如果我们理解这些,在孩子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尽量采取整体感知的方式,他们的学习或许就会自然、便捷很多。

进入学校的孩子,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突然从以图像为主的直观学习转向以文字和符号为主的抽象学习。对于儿童来说,那些抽象的文字和符号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他们关心的是什么样的图像进入了自己的脑海之中。每个孩子都拥有一种品质,即一种艺术感,一种创造性地理想和想象图像的能力,教师所应该做的工作,不是直接把文字和符号教给孩子,而是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借助图像想象的时空,让他们逐渐从图像向抽象的符号加以过渡。

我们都知道,古人正是通过画画的方式来记住特定的事物的。过去的象形文字,实质上就是一种图画,是通过几千年的逐渐演变,才演化到我们今天简化字这种抽象的符号。文字演变的历史与孩子学习的历史是非常相似的,要让孩子学习文字,也要从图画开始。就拿“口”这个字来说吧,就可以让孩子对着镜子看自己的笑脸,然后将嘴巴

学前儿童的认知特征 第4张

的模样画出来,然后再让孩子了解从甲骨文到现在嘴巴模样的演变,孩子就能很好地理解“口”这个字了。学习英语也是如此,让孩子先不要念出Mouth整个单词,而是试着发出“M”这个音,同时照着镜子看看自己嘴巴的样子,并用简笔画将嘴巴画出来,学生对这个嘴巴单词的理解就会深刻很多。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